2025-11-25 14:23:13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近日,海关统计在线查询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从以色列进口皮马棉261.50吨、从埃及进口吉扎棉20.99吨,环比降幅分别高达77.34%和96.21%,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这一数据变化不仅打破了往年同期的进口常态,更折射出全球高端棉花市场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深度调整。为何曾备受国内企业青睐的高端棉进口量会出现“断崖式”下滑?背后是供需关系变化、市场报价博弈,还是产业需求转型的必然结果?
供需两端的双重挤压
从供应端看,2024/25产季以色列皮马棉与埃及吉扎棉的销售已基本结束,是导致进口量减少的直接原因。青岛、张家港等地棉花贸易商反馈,当前两国新产季棉花的保税和船运订单报价虽高,但实际成交却陷入僵局。以埃及吉扎86-90为例,其保税报价居高不下,叠加2025年第四季度国内纺织服装企业高附加值、可追溯性出口订单表现不佳,使得采购需求大幅萎缩。从需求端看,国内纺织企业正面临“高成本、低订单”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受国际棉价波动影响,企业对高价棉花的采购意愿降低;另一方面,终端市场对高端棉制品的需求增长乏力,导致企业只能维持“必要采购”,不再进行批量囤货。这种“以需定采”的策略,直接传导至进口环节,形成进口量的快速下滑。
表面降价与实际折扣的“温差”
尽管高端棉进口量减少,但市场报价却呈现出复杂的博弈态势。以美国皮马棉为例,11月23日至24日,中国主要港口的美国Pemma棉花2-250(强力40GPT)保税净重报价降至每磅168-172美分,较11月上半月下降约2-3美分;青岛港清关的美国皮马棉花2-248(强力42-44GPT)人民币报价维持在每吨41000-41500元。看似降价的报价背后,却隐藏着实际成交的“暗折扣”。据调查,由于ICE棉花期货持续震荡下跌(3月主合约触及2025年3月中旬以来每磅63.11美分的新低),叠加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买家采购热情较低,美元走强等因素,美国皮马棉和以色列皮马棉的出口企业不得不扩大实际订单的折扣空间。部分企业的交易价格与报价差距甚至达到每磅4-5美分,形成“报价高、成交低”的市场怪象。这种“高价但无市场”的局面,让贸易商陷入被动:只能持有货物等待机会,却难以实现快速周转。
从“追高端”到“重实效”的转变
此次高端棉进口量下滑,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需求转型。过去,纺织企业为抢占高端市场,大量进口以色列皮马棉、埃及吉扎棉等优质原料,以提升产品附加值。但如今,随着终端消费市场变化,高成本、高价值的出口订单增长乏力,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原料采购策略。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性价比”,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更优的替代原料。例如,部分企业开始增加国产优质棉花的采购量,或寻找印度、巴西等国的高性价比棉花替代进口高端棉;另一方面,企业对原料的“可追溯性”要求更加严格,而部分进口高端棉的供应链透明度不足,也影响了采购决策。这种从“追高端”到“重实效”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对高价进口棉的需求下降。
未来走势:短期承压与长期调整并存
短期内,高端棉进口市场仍将面临压力。一方面,2025/26产季美国皮马棉的订单和报价稀少,贸易商仍以销售2023/24和2024/25年产季的陈年棉花为主,市场活跃度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国际棉价的波动、美元汇率的变化以及终端需求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影响进口企业的采购节奏。但从长期看,随着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端棉的需求可能会迎来结构性变化。当终端市场对高品质棉制品的需求回暖,或国产高端棉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时,进口高端棉的市场格局或将重塑。届时,价格合理、供应链稳定的进口棉仍有机会重回市场主流。
中国高端棉进口量的“断崖式”下滑,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供需关系、市场报价、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对纺织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优化原料采购、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机遇。未来,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如何在波动的市场中精准把握需求,将成为企业能否在高端棉市场立足的关键。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如何构建更加稳定、透明、高效的全球棉花供应链,也将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