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8:02:41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下,个人或机构通过稳定币进行跨境换汇,实质上属于绕过国家外汇管理的行为,因此被认定为违法。稳定币虽然在技术上能快速完成跨境资金流转,但若用于规避监管的换汇活动,就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相关条款。换句话说,通过稳定币进行换汇,等同于在虚拟货币和法币之间进行未经批准的外汇交易,已经超出法律允许的边界。
稳定币是一种与法定货币(如美元或人民币)挂钩的数字代币,其价格通常保持稳定,以便在区块链交易中充当结算媒介。然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多次声明,虚拟货币并不具备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它不能用于市场流通,也不受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保障。因此,任何以稳定币为桥梁的换汇行为,都无法通过合法金融渠道得到认可。
许多人选择使用稳定币换汇,是看中了其跨境结算速度快、手续费低等特点。但这种便利并不能取代监管所要求的合规流程。无论是通过区块链钱包转移资产,还是在场外交易市场(OTC)以稳定币兑换人民币或美元,这种行为都绕开了国家外汇审批机制。一旦被查实,就可能被认定为非法买卖外汇,从而触犯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
根据《外汇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任何个人或机构从事外汇买卖、跨境资金划转,都应在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进行。若使用稳定币进行换汇,本质上是未经批准的外汇交易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破坏了外汇市场的正常管理秩序。司法机关在审理相关案件时,通常会依据非法经营罪进行定性。
在近几年判例中,多起案件涉及使用稳定币兑换美元或其他外币的行为。例如,部分个人通过USDT(泰达币)向境外账户汇出资金,被法院认定为“以虚拟货币形式买卖外汇”,最终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说明,无论金额大小,只要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的特征,就可能被追责。
稳定币的转账具有较高的匿名性和全球可达性,使部分用户误以为可以规避监管。然而,在现实中,监管部门具备追踪链上交易的技术能力,能够通过交易路径、钱包地址和交易所信息,定位资金流向。2024年多起案件中,公安机关与区块链分析机构合作,成功追踪到多笔跨境换汇资金,这也体现了技术监管的日益成熟。
部分境外交易平台提供稳定币兑美元的交易服务,但国内用户若通过这些渠道换汇,仍属于违反外汇管制的行为。即便平台位于海外,中国公民的行为仍受国内法律约束。监管机构近年来多次警示,使用境外平台进行数字货币交易,存在较高法律风险和资金损失风险。
在合规框架下,个人或企业若有跨境汇款需求,应通过银行、支付机构等受监管的渠道完成。此类机构会按照外汇管理规定,审查交易目的、金额来源及合法性,从而保障资金安全。目前部分银行也在研究区块链在合规结算中的应用,但始终在监管框架下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并非被全面否定。相反,监管层鼓励其在合法场景中发挥作用。例如,跨境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等,都可能借助区块链实现信息透明化与效率提升。关键在于,技术必须服务于合规与透明,而不是绕过监管实现非法换汇。
可以肯定的是,稳定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在提升资金流转效率和透明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未来监管机构也可能探索数字资产与法币体系的融合路径,例如通过数字人民币或合规的代币化资产(RWA)形式,拓展跨境支付场景。
然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盲目使用稳定币进行换汇,仍然存在较高法律风险。一旦涉及非法外汇买卖或资金跨境流动,轻则面临行政处罚,重则可能触及刑事责任。在探索新型金融工具时,应始终以合规为前提,避免因追求便利而触碰法律红线。科技的发展值得期待,但法律的底线必须得到尊重。
关键词标签:稳定币,法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