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1:23:17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一、欧洲化工工厂关闭概览
1.四大巨头关闭计划概览
陶氏:2026 年第一季度末关闭比利时 Tertre 9.4 万吨 / 年聚醚多元醇工厂(该产能将由荷兰 Terneuzen 53 万吨 / 年、西班牙 Tarragona 6 万吨 / 年产能承接);后续还将推进欧洲业务重组,计划 2027 年底前关闭德国伯伦乙烯裂解装置、德国施科保氯碱及乙烯基资产,2026 年中期前关闭英国巴里基础硅氧烷工厂。
英力士:10 月 6 日确认关闭德国莱茵贝格两家工厂(涉及环氧树脂关键成分、氯生产,预计流失 175 个工作岗位);10 月 7 日宣布英国赫尔乙酰基工厂裁减 20% 员工;此前已披露 2025 年关闭德国科隆 1 套环氧丙烷(PO)与丙二醇(PG)单套装置(具体产能未公开)。
阿朗新科:10 月 2 日(沙特阿美子公司荷兰阿朗新科旗下)宣布停止法国热罗姆港合成橡胶生产基地运营,该基地年总产能 14 万吨,产品含钕系顺丁橡胶(Nd-PBR)与溶液聚合丁苯橡胶。
盛禧奥:计划 2024 年底前永久关闭意大利 Rho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生产业务、意大利 Porto Marghera 丙酮氰醇(ACH)业务(ACH 为 MMA 前体);后续将通过第三方采购 MMA 原料维持生产,同时保留意大利工厂的 PMMA 解聚(化学回收)试验项目。
2.涉及产业及市场背景
关闭装置覆盖聚醚多元醇、环氧树脂、氯、合成橡胶、MMA/ACH 等关键化工品。其中:
欧洲聚醚多元醇市场呈疲软态势,2020-2024 年期间年均进口量 28.6 万吨(欧洲聚氨酯工业协会 ESPU 统计),2024 年初步统计进口量达 32.3 万吨(待 2025 年初 ESPU 年报最终核实),中国、韩国、沙特为主要供应来源;
环氧树脂(国防、航空航天、新能源)、氯(清洁水、医药、工业卫生)等产品均为终端领域必需化学品,供应收缩将直接影响欧洲产业链稳定。
二、关闭潮核心动因:三重压力的叠加效应
1.成本端:能源与碳成本居高不下
英力士官方声明明确提及 “能源和碳排放成本高企”,阿朗新科亦指出 “成本上涨” 是核心困境。受地缘冲突持续影响,欧洲能源价格长期处于高位,叠加碳关税(CBAM)等政策落地,高耗能化工产业成本优势尽失:以氯碱行业为例,电力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超 40%(ICIS 能源成本指数),当前欧洲工业电价较亚洲主要生产国高 3-5 倍(欧洲化工协会 Cefic 报告),直接导致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
2.市场端:供需失衡与进口冲击
欧洲本土需求疲软与进口产品冲击形成双重压力:
需求端:聚醚多元醇下游汽车、家电、建筑等领域需求不振,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进口端:2024 年中国聚醚多元醇产业数据显示(隆众资讯《2024 年中国聚醚多元醇产业白皮书》),国内总产量 555 万吨、消费量 408 万吨,出口量达 168 万吨、进口量仅 28 万吨,出口持续增长的中国产品凭借成本与产能优势,进一步抢占欧洲市场份额,削弱当地企业竞争力。
3.政策端:监管加码与保护缺失
陶氏、阿朗新科均提及 “欧洲严苛监管”“监管压力加大”——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的 REACH 法规等高合规要求,显著增加企业生产、检测、备案成本;英力士则直指 “缺乏关税保护”,使低成本地区的进口产品可无壁垒冲击本土市场,成为压垮高成本工厂的关键因素。
三、全球化工产业影响:供应链重构与格局演变
1.区域供应收缩,全球贸易流向调整
欧洲关键化工品供应能力显著下降:聚醚多元醇减少 9.4 万吨 / 年产能,合成橡胶减少 14 万吨 / 年产能,环氧树脂、氯等基础化学品供应亦受冲击。陶氏(产能转移)、盛禧奥(外部采购)等企业通过 “关闭高成本产能 重构供应链” 应对,短期内可能加剧欧洲区域化工品价格波动,同时推动全球贸易流向向亚洲、中东产能集中区倾斜。
2.中国化工产业迎来替代机遇
中国聚醚多元醇产业已形成明确竞争优势:2024 年行业产能集中度达 48%(TOP10 企业产能占比核算),万华化学、隆华新材等头部企业加速扩产,据《中国聚醚产业 “十四五” 扩产图谱》规划,2025-2029 年国内聚醚多元醇新增产能超 400 万吨 / 年(规划值,实际释放进度受环评、建设周期影响)。欧洲产能退出为中国高端产品出口创造窗口期,尤其高分子量聚醚、接枝聚醚、特种聚醚(如万华化学蓬莱项目涉及的高回弹聚醚、差异化 EOD、减水剂聚醚)等盈利附加值高的品类,有望填补欧洲市场空缺。
四、未来发展:短期抓替代窗口,长期谋高端突破
短期:贸易商可聚焦欧洲环氧树脂、聚醚多元醇等产品的供应缺口,依托国内 168 万吨 / 年的聚醚出口基础(2024 年数据)抢占市场份额;
长期:生产商需加速高端产能落地(如万华化学蓬莱聚醚 EOD 扩建项目),规避软泡、硬泡基础聚醚 “利润微薄” 的行业痛点,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