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16:23:16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丝绸产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基因。白居易笔下“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的咏叹,便是浙江丝绸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的生动注脚。
当前,中国丝绸占据全球95%的产能,而浙江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全省丝绸产业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根植于此,创始于1956年的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简称“达利丝绸”),更懂得其作为历史经典产业的含金量。
然而,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传统丝绸产业面临技术迭代缓慢、文化价值挖掘不足、绿色转型压力加大等挑战。在此背景下,达利丝绸作为浙江丝绸行业的标杆企业,守护传统工艺,引领现代纺织时尚,以“弘扬丝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使命,通过“文化 科技 时尚 绿色”四轮驱动战略,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现代化升级的典范之路。其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浙江丝绸产业的深厚底蕴,更成为国家推进文化自信与产业振兴的重要实践样本。
文化引领:激发非遗新活力,重塑东方美学话语权
达利丝绸总经理张金珍介绍,公司以“越罗织造技艺”为核心,创新“活态传承 数字活化”模式,复原宋代“四经绞罗”工艺,将非遗纹样融入北京APEC“新中装”、北京冬奥会礼服等国际盛典服饰。以“走江南丝绸之路,赏丝绸美丽风华”为主题,建成10000平方米中国丝绸文化博览园、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展现了丝绸文化和蚕桑文化的魅力,是传统与时尚交融的工业旅游胜地,获评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浙江省五星级旅游购物场所,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成为丝绸旅游的标杆。
“达利丝绸制作省级传承创新工作室”被浙江省经信厅命名为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首创“大师带徒 智能辅助”传承机制,并以文化传承与产业效率双提升为核心,研发打造了行业首个丝绸数字面料中心,沉淀了15万款丝绸面料数字化资产,涵盖绫、罗、绸、缎等全品类,从'纹样-款式-成衣'全链路AI赋能。通过3D实时呈现,真正实现“一料千面”的柔性开发。真正实现“东方美学,数字化表达,丝绸艺术与科技结合,AI重塑传统经典行业”。让千年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获评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科技创新:突破智造壁垒,锻造硬核智造竞争力
数智创新,一直是达利丝绸攻坚升级的重点。
走进达利丝绸生产车间,只见两层楼高的厂房里,几百台织机纵向排开,机械臂上下翻飞,昼夜不歇。这种智能化生产,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
张金珍表示,早在2019年,公司就通过“数智赋能、绿色发展”,在纺织行业率先自主研发了智能化无人值守黑灯车间,建立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流程数智一体化系统,实现“夜间无人制造”,并把这部分产量收益计算给车间员工,助力增收致富。前准备车间由原来的700多人,减少到50人左右,真正实现“数实融合”。
丝绸之美,不仅在设计,更在于品质。而决定品质的关键,就藏在生产车间里。2022年12月,公司生产车间再次升级,研发的5Gn MES-INA智能丝绸配饰工厂全面投产。在这个新体系下,企业可以实现从设计、织造、裁剪、收发、车缝、整烫、钉标到检验、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流程无缝对接,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产能提升了5至10倍。
产品销量的增长离不开稳定高效的质量把控。达利丝绸通过机器人代替人工,精准度实现质的飞跃。引入机器人参与生产环节,通过机器人进行智能搬运、称重、打印标签和码垛等工序的操作,并导入WMS进行货物信息管理及AGV替代人工搬运,实现无人化搬运作业,信息化仓储管理。从而减轻员工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达利丝绸攻克“提花 双面精准印花技术”,研发石墨烯复合纤维、可机洗丝绸等70余项省级新产品,现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项,专利221项,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参与制修订行业、国家、浙江制造、团体标准65项,多次被授予“全国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比如,数码提花精准定位印花系列产品,在12000针数码提花机生产的提花面料上进行精准定位印花(精度0.1毫米),可以让印花工艺更精准、色彩更丰富,打印出来的图案仿佛加上了3D效果。独创六大功能智能丝绸,入选“浙江制造精品”,推动行业迈入双面立体印花时代。
原创设计:引领国际时尚,打造国际范式新品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大自然是丝绸原创设计不竭的源泉。为了提升丝绸产品的时尚性,凸显产品的原创性,达利丝绸董事长林平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纺织摄影协会会长,凭借精湛的摄影技术创作了众多独一无二的生态美图,并以此为原型结合最新的AI技术进行二次创作,应用于丝绸产品的原创设计开发。
同时,以摄影作品为基础,对不同种类的鸟羽毛色彩特征进行提取,为整个行业建立了鸟羽色彩组织库,填补了鸟羽色彩特征的真丝织物在国内相关产品上的空白,为丝绸产品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设计素材,提升了真丝的附加值。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6年G20杭州峰会、2020年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诸多国际性重要活动中,公司产品以丝绸为载体,以创新设计将中国历史经典文化完美呈现,向全球展示了中国丝绸的魅力,弘扬民族自信。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全国茧丝绸行业创新企业、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浙江省政府质量奖、浙江省智能工厂等众多荣誉。
有意思的是,漫步达利丝绸的园区、车间,随处可见身着丝绸服饰的模特海报,这些模特不是外人,正是企业员工,包括总经理张金珍。她说:“从某种程度上看,时尚也是一种自信。我们要做的,就是唤起大家对丝绸艺术的喜爱与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达利丝绸致力绿色低碳生产制造,在绿色认证方面取得了GOTS、OCS、RCS、GRS、RWS、FSC等国际绿色认证,在国际时尚界中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年光伏发电8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8000吨;自主研发丝胶回收技术,实现印染废水100%循环利用(COD排放值50mg/L,远低于国标)。认种公益林300亩,打造全产业链低碳模式。
达利丝绸的时尚感持续生长,业绩也在不断攀升。2024年实现产值超18亿元,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4%,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4.5%,新品迭出。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服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服务。闯荡国际时尚圈,中国锦“绣”出国际时尚范,受到众多国际一线服装品牌的青睐。
通过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推动,达利丝绸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文化、科技、时尚、绿色现代丝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彰显了民族品牌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调研札记】
达利丝绸立足中国丝绸产业千年文脉,从一根丝到成品的全产业链,为全球服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四维融合”实践,达利丝绸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文化科技融合体的跨越升级,运用大模型、新型印花等先进技术,成为推动国潮崛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构建了“非遗活态化传承、关键技术自主化、美学价值国际化、产业生态低碳化”的创新范式,为浙江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