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11:05:51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1、立案与调查取证:执法部门接到举报或巡查发现违法建设后,进行立案登记。随后至少2名执法人员到场,出示执法证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勘验记录,并拍摄影像资料。同时调取规划文件,确认是否取得合法审批手续。若能确定违建所有人或管理人,需制作询问笔录并要求其提供证明材料;无法确认的,需通过公告形式通知,公告期不少于10日。
2、违法认定与作出行政决定:书面函询规划部门,确认建设行为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及是否取得合法手续。对确认为违法建筑的,根据《城乡规划法》或《土地管理法》,下达《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书》,明确整改或拆除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同时需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及申请听证的权利,并听取其意见。
3、催告与权利告知:若当事人逾期未自行拆除,应书面催告其履行义务,并再次告知陈述、申辩权利。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需在20日内复核,合理部分应采纳。
4、强制拆除前的法定程序:经催告后仍不履行的,由行政机关作出《强制拆除决定书》并依法送达。强制拆除前需在违建现场公告拆除决定,明确实施时间、依据,并预留至少5日公告期。当事人收到决定后,需等待其6个月内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限届满,若未提起诉讼或复议,行政机关才可实施强拆。
5、实施强制拆除:制定拆除方案,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财物清理等,报上级政府备案。实施拆除时,通知当事人或其家属到场,清理物品并制作财物清单,拒签的可由村委会见证。同时全程录像并制作笔录,确保程序合法。拆除后需恢复土地原状,如复垦,并在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执法结果。
1、全面排查房屋结构安全
拆除前需由专业人员(如结构工程师)对违建房屋进行安全评估,确认房屋是否存在坍塌风险(如墙体开裂、梁柱松动、基础不稳等),避免拆除过程中发生结构坍塌。
若违建与合法建筑相连(如搭建在主楼旁的违建),需明确两者连接方式,制定隔离方案(如设置支撑、切割分离),防止拆除时对合法建筑造成结构破坏。
2、清理现场及周边环境
移除违建内及周边的易燃、易爆物品(如汽油、煤气罐、化学品)、杂物及障碍物,确保拆除区域无安全隐患。
划定警戒区域,设置硬质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和警示标志(如“禁止入内”“施工危险”),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必要时协调交警部门疏导周边交通,避免交通拥堵或意外碰撞。
3、配备安全防护设备与人员
拆除人员需持证上岗(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全程佩戴安全帽、防滑鞋、防护手套、反光背心等防护装备;高空作业(2米以上)需系安全带,搭设安全脚手架或操作平台。
现场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灭火器、消防水带)、急救用品(急救箱、担架),并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监护和应急指挥
4、严格遵循拆除顺序与规范
按照“从上到下、分层拆除”原则施工,禁止立体交叉作业或先拆除承重结构(如梁柱、承重墙)。拆除墙体、楼板时需分段、分片进行,避免整体垮塌。
机械拆除(如挖掘机、破碎机)需由专业操作人员操作,与人工拆除区域保持安全距离(至少10米),避免机械碰撞或飞溅物伤人。
5、防范触电、火灾等风险
提前联系电力、燃气部门切断违建内的水电、燃气供应,拆除过程中避免触碰暴露电线或燃气管道,若发现管线破损需立即停止施工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
动火作业(如切割钢筋、金属构件)需办理动火许可,配备灭火器材,清理周边可燃物,作业后检查确认无火种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