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16:23:12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倾销,即一国出口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将商品销往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如今,中国纺织化纤领域已深陷海外反倾销调查的 “重灾区”,反倾销正逐渐成为该行业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
2025 年 7 月 29 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应 “欧洲聚酰胺纱线临时生产商联盟(the Ad Hoc Coalition of European Producers of Yarns of Polyamide)” 于 6 月 16 日提交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酰胺纱线(Yarns of Polyamide)发起反倾销调查。而在此之前,土耳其已率先对中国同类纱线产品采取了反倾销调查行动。
更早的 2025 年 5 月 21 日,土耳其贸易部发布第 2025/7 号公告,称应本国生产商申请,对原产于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和越南的人造及合成短纤维纱线和缝纫线,启动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反规避调查异军突起,成为贸易摩擦的新趋势。作为反倾销措施的延伸与扩展,反规避调查的核心目的是遏制被调查产品通过各种变相方式规避反倾销税。数据显示,2019 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领域累计遭遇 14 起反规避调查,其中土耳其发起 11 起,印度发起 2 起,秘鲁发起 1 起。涉案产品覆盖范围极广,涵盖人造及合成纤维短纤纱线和缝纫线、合成纤维长丝纱线机织物、合成及人造纤维短纤机织物、聚氨基甲酸酯浸渍纺织品、聚氨酯合成革与人造革、聚酯高强力纱、渔网等多个品类。
纺织化纤行业,反倾销调查的 “重灾区” 特征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分析数据显示,2024 年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进一步凸显了纺织化纤行业的困境。
一是案件数量与涉案金额双创新高,产品覆盖全产业链。2024 年,纺织服装行业共遭遇 25 起贸易摩擦案件,同比增长 14%;涉案金额达 16.3 亿美元,同比增幅更高达 26%。从合成纤维等纺织原料,到服装等成衣制品,涉案产品贯穿供应链上下游,几乎涵盖行业全品类。
二是化纤类产品成调查核心目标。作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关键原料,化纤产品凭借强度大、耐磨性好、易洗涤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然而,随着国外化纤企业贸易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化纤产品逐渐成为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对象。在 2024 年的 25 起纺织服装贸易摩擦案件中,近半数涉及化纤类产品。土耳其、美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墨西哥、巴西等是主要发起国,其中土耳其启动 6 起调查,美国和巴西各启动 4 起,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墨西哥各启动 2 起。
三是贸易摩擦国际传导性显著,同类产品遭多国 “围堵”。一国对某类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后,往往会引发其他国家或竞争对手企业的效仿,形成 “连锁反应”。以尼龙长丝纱线产品为例,自 2005 年以来,该产品已先后遭遇印度、巴西、土耳其 3 个国家的 10 次贸易救济调查,累计涉案金额约 4.4 亿美元,国际传导效应十分明显。
反倾销频发,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从全球贸易环境来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核心诱因。一方面,在消费市场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美国率先对全球发起贸易战,打破了多年来全球维持的自由贸易默契,使得不少国家纷纷效仿,明目张胆地推行地方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在生产端,随着中国纺织产能加速外移,海外纺织产能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中国纺织产业的直接竞争对手。而纺织企业作为一国工业体系中最早发展的产业之一,往往成为地方保护政策的 “首当其冲者”,各国为保护本国产能,纷纷将反倾销作为重要手段。
从国内行业现状来看,低价竞争格局为反倾销提供了 “借口”。近年来,中国纺织品及上游原料价格持续处于低位,不仅引发国外质疑,国内纺织企业也普遍认为价格过低。根本原因在于,行业产能增长速度远超市场需求增速 —— 为避免库存积压,众多纺织企业被迫从 “盈利导向” 转向 “去库存导向”,甚至不顾利润、只求卖货。这种低于合理水平、甚至低于理论成本的价格,让海外刚起步的纺织工业毫无竞争优势,也给了其他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