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资讯

国产亚麻强势崛起,单产破 500 公斤引领边疆产业革新

2025-08-26 09:23:16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近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新源县、昭苏县开展国产亚麻新品种及旱作技术大面积示范测产工作。此次测产邀请了新疆农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及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组成鉴定组,确保结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经专家组严格鉴定,国产亚麻新品种 “华星 3 号” 表现亮眼,亩产达到 532 公斤,较当地当前主栽品种增产 13.8%,展现出强劲的品种优势;而在旱作亚麻技术集成示范区,亩产更是突破 562 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近 10%,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当地亚麻单产水平,更创下伊犁河谷亚麻单产的新纪录,为我国旱地亚麻种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亚麻产业价值多元 我国发展面临依存度难题

亚麻作为一种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价值的作物,既是古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全球经济社会中占据着多元化且日益关键的地位。

在应用领域,亚麻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亚麻纤维凭借凉爽透气、吸湿排汗、抗菌抑菌的独特特性,成为高档纺织原料的优选,深受高端纺织市场青睐;亚麻短纤、麻屑等副产物也得到高效利用,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板、隔热隔音材料、工业用布等工业领域,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亚麻籽油则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食用油和保健品原料,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行业中应用广泛,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我国在全球亚麻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全球亚麻种植、加工、消费的核心国家之一,仅亚麻纤维加工量就占据全球近 70% 的份额,且麻纺行业的盈利能力在我国整个纺织行业中独树一帜。然而,我国亚麻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 “卡脖子” 问题 —— 亚麻品种的进口依存度超过 80%,亚麻原料的进口依存度更是超过 90%,严重制约了我国亚麻产业的自主可控与高质量发展。

全链条技术攻关发力 实现边疆亚麻 “三升一降”

“十四五” 以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积极行动,深度融合亚麻相关岗站及其依托单位的优势力量,将 “打破亚麻品种国外垄断、创新提升全链条技术水平” 作为核心任务,在亚麻种植关键区域伊犁河谷,构建起 “品种 — 技术 — 农机” 一体化的全链条攻关体系。

该体系集成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抗逆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生物调控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等,通过技术的协同应用,成功实现了边疆旱地亚麻产业 “三升一降” 的显著成效:单产大幅提升、产品品质稳步提升、产业效益持续提升,同时对国外品种和原料的依存度明显降低。

从具体效益来看,新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在纤维增产的基础上,籽实产量同步增产 35%,有效解决了农户留种难的问题,降低了种植成本;研发的 “顶端调控重心提升” 技术,通过科学调节植株形态,使亚麻工艺长度达到 76 厘米,稳定突破高端纺织原料的标准,为我国亚麻纤维迈向高端市场奠定基础。经济效益测算数据显示,新技术应用后,亩均农药用量减少 30%,既降低了环境压力,又节约了种植成本;机械化收获效率提升 50%,大幅减少了人工投入;最终实现亩综合效益增加 128 元,切实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收益。

成果彰显体系价值 未来规划助力产业升级

此次在新疆取得的亚麻产业突破成果,是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全国岗站协作优势,推动亚麻生产技术提升、保障国家麻纺原料安全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围绕麻类产业发展痛点,在补短板、拓用途、减成本、增效益等方面持续发力,已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我国麻类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展望未来,“十五五” 期间,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将进一步扩大攻关范围、深化技术研发。重点推进盐碱地、干旱地区、重金属污染区域和丘陵山地等边际土地的麻类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充分挖掘边际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着力破解复杂地貌条件下麻类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同时深化麻类作物全量精细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拓展麻类产品的应用领域与附加值,为我国麻类产业的优化升级注入更强动力。

最新资讯

精品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