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06:58:40来源:发米下载 作者:zhoucl
央行数字货币,英文缩写为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单来说,它是中央银行货币的电子形式,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在研究报告中给出这样的定义:家庭和企业都能使用它进行付款和储值。这意味着,它和我们日常使用的现金一样,具备法定货币的地位,背后有国家信用作为坚实保障,价值稳定可靠。
与传统货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以数字形式存在,更加便捷、高效。举个例子,在传统支付中,我们可能需要携带现金或银行卡,找零、刷卡等过程有时会稍显繁琐。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通过电子设备就能轻松完成支付,就像用手机支付软件付款一样方便,但它的本质是法定货币,不是第三方支付工具。
以中国版CBDC,数字人民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为例,它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有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尺度和法偿性。所谓“账户松耦合”,就是用户即便没有银行账户,也能通过数字钱包使用数字人民币,大大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
中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探索起步较早,早在2014年,央行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深入探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相关技术、流通环境、法律问题,同时研究国际上CBDC的发行经验。这一阶段,研究人员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为数字人民币的诞生奠定理论基础。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前期研究和原型探索的基础上,开始申请数字货币专利,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7年1月,央行在深圳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此后研发工作全面加速。2018年9月,该研究所搭建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实践。同年,央行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项目正式命名为DC/EP。
2019年下半年,央行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步伐,数字人民币开始进行“闭环测试”。2020年,央行完成了数字人民币的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基础工作,为大规模试点做好准备。同年10月,央行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为发行数字货币提供法律依据。
自2020年起,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逐步展开,从最初的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陆续扩大到全国近30个城市或地区。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涵盖零售支付、交通出行、政务民生、企业支付等多个领域。比如在一些城市,市民可以用数字人民币乘坐公交地铁、缴纳水电费、在商场购物等。截至2024年8月,数字人民币钱包开通数量超过1.8亿个、累计交易笔数超过3.6亿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7.3万亿人民币,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2021年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CBDC Bridge),探索CBDC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开启了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探索的新征程。
2024年2月5日,阿联酋与中国共同启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平台,并开展首笔数字迪拉姆跨境支付交易,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进一步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1.支付便捷与高效
央行数字货币借助现代科技,让支付变得更加轻松。以数字人民币为例,它支持双离线支付,即使在没有网络信号的情况下,只要两部装有数字货币钱包的手机碰一碰,就能完成转账或者支付,这极大地方便了在一些网络信号不佳地区的交易,如偏远山区、地下停车场等场景。相比传统支付方式,无需依赖网络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支付速度更快,交易即时到账,大大提高了资金的流转效率。
2.提升金融包容性
在许多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部分居民没有银行账户,难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央行数字货币支持账户松耦合,用户无需拥有银行账户,通过数字钱包就能进行交易,这使得那些被传统金融服务排除在外的人群,如偏远农村地区居民、低收入群体等,也能轻松参与到数字经济中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促进了金融公平和社会包容。
3.助力货币政策精准实施
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有时难以精准调控到特定领域和群体。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为货币政策实施带来新的可能。央行可以通过对数字货币的流向、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更准确地了解市场资金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货币政策。比如,在经济刺激时,央行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直接向特定行业或群体定向投放资金,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4.降低跨境支付成本与风险
传统跨境支付往往涉及多个金融机构和复杂的清算流程,手续费高、到账时间长,且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有望改变这一局面。例如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通过构建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平台,实现不同国家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互联互通,简化跨境支付流程,降低手续费,缩短资金到账时间,同时减少因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1.消费者习惯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现金支付、银行卡支付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的支付方式。要让消费者接受并习惯使用央行数字货币,需要一个过程。许多人对新事物存在疑虑,担心操作复杂、安全性等问题。例如一些老年人,他们对传统支付方式较为熟悉,对学习使用数字人民币可能存在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加大宣传推广和培训力度,帮助消费者熟悉和接受央行数字货币。
2.技术安全保障
尽管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区块链、加密算法等保障安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技术安全挑战。数字货币交易涉及大量资金和个人信息,一旦遭遇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假冒的数字人民币钱包,这就需要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不断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保障数字货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用户资金安全。
3.法律法规与监管完善
作为新兴事物,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目前,在数字货币的法律地位、交易规则、隐私保护、反洗钱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或不完善之处。例如在数字货币交易的监管中,如何平衡交易的便捷性与监管的有效性,如何对可控匿名交易进行有效监测和风险防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确保央行数字货币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央行数字货币作为金融领域的创新成果,正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试点走向更广泛的应用。它的出现,将为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变革。尽管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消费者认知度的提高,央行数字货币有望在未来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标签:央行数字货币